王品盛簡介:
男,漢族,中共黨員,1954年5月出生,1975年7月畢業于東風電機廠技校,并參加工作進入東風電機廠焊接分廠擔任冷作工。2004年榮獲全國“五一”勞動獎章,2005年榮獲全國勞動模范, 2008年當選北京奧運樂山站火炬手,2008年當選十一屆全國人大代表。
作為中國東方電氣集團四川東風電機有限公司的一名冷作工,王品盛憑著一股不服輸的闖勁和勇于創新的精神,三十余年在實踐中鉆研,熟練掌握水輪機轉輪、蝸殼、機座、凝汽器等冷作技術,攻克了一個個難題,成為技術工人中的佼佼者,員工們把王品盛譽為專挑“高難度”的人。
從2000年起的10年間,王品盛完成了相當于20年的工作量。從事冷作工35年,王品盛集各種榮譽于一身:2004年榮獲全國“五一”勞動獎章,2005年榮獲全國勞動模范, 2008年當選北京奧運樂山站火炬手,2008年當選十一屆全國人大代表。2006年,王品盛還被選為中華全國總工會組織的100集紀錄片《中國勞模》100個拍攝對象之一。
三十五年冷作,堅守成一座歲月的豐碑
1975年,王品盛熱輻技校畢業進了東風電機廠,被分到了焊接車間當冷作工。剛進廠的王品盛看不懂圖紙,尺寸計算困難,干活不知從何著手。要知道, 冷作是焊接工種中技術難度最大的工序之一,需要鉗工、焊工、數學、電工等多項基礎知識,要成為一個合格的冷作工,放樣、矯正、成型、裝配等十八般武藝必須樣樣精通。于是,干一行愛一行的王品盛硬是笨鳥先飛,參加企業組織的各種文化技術補習班,一字一句地硬啃冷作技術知識。憑著一股鉆勁和韌勁,王品盛從頭學起,給師傅“打下手”時,他仔細觀察,記下每一個技術要領,別人下班了,他又找來圖紙反復對照琢磨,再進車間實地“演練”,走路、吃飯都在思考冷作技術,家里也成了教室,擺滿了圖紙與冷作操作書籍。
有一次,王品盛把電站用的一臺肘管裝好后,發現左、右兩端離標準尺度均有誤差,其中左端長于標準尺度100毫米,右端則短于標準尺度100毫米。王品盛想到這樣會使電站設計達不到要求,急得幾天吃不下飯,通宵失眠。后來,他終于冥思苦想出一個辦法,把另一臺肘管的前半部與這臺肘管的前半部對換,誤差順利解決,為企業避免了損失。
苦干加勤思,王品盛克服了一個又一個的技術難關,逐漸掌握了冷作技術,從“門外漢”成為了廠里的冷作尖子。三十五年的工作中,他始終任勞任怨,拼搏奉獻,出色地完成了一項又一項技術要求高、裝配難度大、生產周期短的關鍵部套件裝配。而且無論是哪一類產品,王品盛都嚴格按照圖紙要求,確保了質量和進度的要求,一次檢查合格率始終保持在99%以上。
由于長期在高溫和電弧光環境中工作,王品盛的皮膚泛著引人注目的嫩紅,雙眼一見強光就直流眼淚,手上的皮膚無數次地脫了又長,長了又脫,腿上也密密麻麻地滿布幾十上百個燙、碰、撞傷的疤痕……但卻換來了數年如一日,加工所有產品部件一次檢查合格率始終保持在99%以上。
撩起了王品盛的褲管,他的兩條小腿上面密密麻麻地布滿幾十上百個疤痕,大的似銅錢般大,小的也有指甲蓋般大,有的是搬動、擺放工件使之成型時磕碰的,有的是工件成型定位點焊時焊花飛濺灼燙的。這些疤痕,是王品盛三十五年冷作生涯的有力見證。
挑戰“高難度”的人
在過去的35年時間里,解疑克難之事成了王品盛的“家常便飯”。
2001年3月,公司接到出口德國沃爾沃公司的工程機械產品———穩定架的訂單。該產品技術要求高,對東風裝配與焊接技術都提出了嚴峻挑戰。為此,東風專門成立了由各工種組成的技術攻關小組,王品盛以其精湛技術和突出表現被任命為組長。穩定架焊縫多且集中,焊接變形是最大的難題,其中一些部件要求不經機械加工,表面不平度不超過0.5毫米,加工出來的孔同軸度必須控制在誤差0.01毫米以內。這樣的技術要求,幾乎是冷作工無法逾越的“高難度”。在接下來的10多天時間里,王品盛帶著攻關小組上百遍分析研究圖紙,無數次探討裝配方法和步驟,盡量把可預見的問題考慮周全,確保萬無一失。當采用手工加“反變形”及“火焰校形”等技術手段,生產出完全滿足圖紙和工藝要求的產品時,熬紅了眼睛、瘦了一大圈的王品盛才露出了滿意的笑容。此后,王品盛一鼓作氣,帶領攻關小組相繼攻克了前后機架、動臂等裝配難關。在批量生產過程中,王品盛及其攻關小組創下月生產50臺穩定架的紀錄,確保了生產周期和質量。德國沃爾沃公司接件驗收的工程技術人員豎起大拇指連聲稱贊:“你們做得最好!”
2003年8月初,王品盛主動向公司“攬”下廣西思安江電站兩臺蝸殼的裝配任務。該任務生產周期只有20天,其時,正逢出口德國工程機械產品生產的緊要關頭,冷作小組5名技術人員只能抽出2人參加蝸殼裝配。為了趕工時保質量,王品盛與另一名電焊工交叉作業,兩臺蝸殼同時裝配,常常是這臺蝸殼里裝完一節又立刻轉移到另一臺蝸殼。室外氣溫高達30多度,鋼板蝸殼里更是酷熱難耐。20天里,王品盛每天都在蝸殼座環中爬上爬下,在殼節里鉆進鉆出,每天工作10多個小時,保質保量完成了兩臺蝸殼裝焊任務。
2004年10月的一天,下班幾小時了,王品盛還在車間忙碌著。從裝配、焊接、打磨、入庫,云南熊家溝電站蝸殼的裝配任務,必須在4天時間完成。王品盛硬是帶著大家經過2天2夜的奮戰,如期完成了裝配工作,創造了公司蝸殼生產新的周期紀錄。
2004年,面對公司上臺階產品——3萬千瓦汽發機機座的技術難題,王品盛主動帶領攻關小組成員,借來圖紙,反復琢磨,無數次地探討裝配方法和步驟。攻堅階段,王品盛每天工作10多個小時,研究裝配方案,攻克裝配難題,將最優的方案應用于機座的裝配中, 在他的帶領下,3萬千瓦汽發機機座裝配各項技術難題都得以解決。
悉心傳授 不讓自己高超技能成為“絕活”
王品盛是一個不善言辭的人,干活時他細心琢磨,仔細推敲,帶徒弟時,也是身教重于言教的。他總是在教關鍵技術時,一遍一遍地不厭其煩地給徒弟示范,直到徒弟領悟。同時他還要求徒弟和自己一樣,反復練習讀圖、制圖,掌握識圖這些冷作工必備的技能。
冷作工是集體操作,王品盛當了20多年生產班組長,深知讓年輕人早日成才的重要性。為提高年輕人的技術操作水平,王品盛毫不保留地將自己多年摸索出來的經驗傳授給年輕職工,如:他運用自如的火焰矯正技藝,可以提高加工工效3倍。他的徒弟李全,參加工作僅5年就成長為一個冷作班組的組長,真可謂名師出高徒。為讓年輕人早日挑大梁,他培養了一位年僅35歲的年輕人李業光,接替了自己的班組長職務。經他培養的青工很多已經成長為公司水火電生產的主力軍。
“我們的老組長就像一頭“老黃牛”,不僅能吃苦,而且肯鉆研,在分配工時時又常常‘虧待’自己。”同組的工人們都是如此評價王品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