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综合色综合久久综合频道_男人边吃奶边摸下边视频_欧美激情一欧美吧_就去色一色

新聞中心

News center
[人民網]我們這十年@坐標中國 用匠心丈量“中國精度”
時間:2022-09-19    來源: 人民網-人民視頻

 

科學之路,惟信念,謀未來。

他們刻苦鉆研、精益求精,讓大國重器站上世界之巔;他們突破創新、精雕細琢,讓中國制造打上“智造”標簽;他們勇于挑戰、精心巧思,讓大國基建不斷書寫奇跡。

十年來,中國穩居世界第一制造業大國的地位,一個個大國重器、精密工藝、重磅基建,鑄就新時代的中國實力。從“中國制造”到“中國創造”,從“中國速度”到“中國質量”,從“中國產品”到“中國品牌”,越來越多的中國品牌享譽世界,成為閃亮的國家名片。

創新創造的背后,是一代又一代大國工匠和央企脊梁們的接續奮斗,他們用匠心丈量著“中國精度”,讓中國制造上天入地、穿梭時空,淬煉出一個更高質量、更高水平的極致中國。

大國重器練就“繡花功夫”

危樓高百尺,手可摘星辰。千百年來,面對浩瀚星空,有一種浪漫獨屬于中國。

仰望星空,腳踏實地,中國人一步一個臺階,不斷探索宇宙的奧秘,天宮、嫦娥、天問……中國人的飛天夢正在一步步變為現實。在“飛天”的征途上,高精度空間交會對接技術是關鍵一環,而微波雷達正是為交會對接“穿針引線”的太空“紅娘”。它可以讓兩個航天器在茫茫太空中發現對方,并通過持續輸出高精度的測量數據,牽引航天器從“相遇”到“相連”,直至成功“牽手”。

中國航天科工二院25所微波雷達總設計師孫武喜歡把微波雷達比喻成探索空間世界的“千里眼”,正是在這雙“眼睛”的精準協助下,2011年11月3日凌晨1點36分,“神舟八號”和“天宮一號”完成了舉世矚目的浪漫“太空之吻”,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三個獨立掌握交會對接技術的國家。

孫武說,“10年來,我們參與了空間站建設、探月工程、火星探測等重大航天工程,實現了3個首次、十戰連捷。”

從一紙方案到任務成功之間,是千錘百煉,是精雕細琢,是無數的航天科研人員用創新創造、嚴慎細實鑄就的,堅持質量“零缺陷”和“一次成功”,讓承載著飛天夢想的大國重器翱翔太空。

“水利萬物而不爭。”從古至今,面對萬千江河,中國人的思考和實踐從未停止。從大禹治水、都江堰、大運河到三峽大壩,中國不斷治水用水,讓水利工程造福民眾。

金沙江上,白鶴亮翅,演繹一出“平衡之舞”。

2021年6月28日,白鶴灘水電站首批機組正式投產發電,作為全球單機容量最大功率百萬千瓦水輪發電機組,實現了我國高端裝備制造的重大突破。白鶴灘水電站一臺百萬千瓦水電機組就重8000多噸,高50多米,但是在這個龐然大物的建設過程中,有很多細節,精度都是以毫米來計算的。

其中的轉子磁軛是白鶴灘水電站百萬千瓦水電機組的核心部件,由16000多張磁軛沖片疊成的,高度近4米,直徑超過15米,重達1200多噸,猶如一張超大號的“千層餅”,疊裝的過程卻要靠“繡花功夫”。一張張、一層層,每個環節都需要精益求精。白鶴灘機組精品標準要求的磁軛中心偏差為0.15毫米,東方電氣制造的磁軛中心相對理論中心偏差沒超過0.02毫米,僅相當于一根頭發絲直徑的三分之一。

在龐然大物上施展這樣的“繡花功夫”,靠的是過硬的本領,背后的支撐力來自于科學家精神和“工匠精神”。轉輪被譽為水輪發電機組的“心臟”,精磨則是轉輪生產制造的關鍵一環,其精度完全依靠工人經驗和“手感”,對操作者要求極高。15位技藝超群的鏟磨工匠,長期駐扎白鶴灘現場,全力打磨白鶴灘機組精品“心臟”。

東方電氣有25年工齡的鏟磨調度陳昌松說,“白鶴灘工程可能是我們這一代鏟磨人趕上的最后一個重大項目,可遇不可求,想到能為這樣的大國重器‘造心’我們的自豪感就油然而生。”

“方寸之間”淬煉中國制造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制造業決定了一個國家的綜合實力和國際競爭力,而工具的精細度,則體現出一個國家制造業基礎工藝的水平。

沒有精密的測量,就沒有精密的產品。精密位移測量器件作為核心功能部件,靠化緣是要不來的,必須自力更生。我國科學家另辟蹊徑,基于“時空轉換”的思維方式提出了以“時間測量空間”這一重要學術思想,并由此誕生了原創的時柵技術,利用時間上的時刻比較來實現位移測量,從而達到高精度的測量目的。

十年磨一劍,二十年磨一尺,練就一雙“精密之眼”。來自重慶的時柵團隊從1996年提出“時柵角度傳感器”理念起,堅持自主研發道路,從第一代機械式時柵、第二代磁場式時柵到第三代電場式時柵(即“納米時柵”),持續攻克產品可靠性、應用場景多樣化、市場認可度等多只“攔路虎”,開發出高精度、高可靠性的時柵位移傳感器,在國外位移傳感器的產品壟斷和技術封鎖下走出一條自主可控之路。

“走出實驗室,實現產業化”。2021年4月,通用技術集團和重慶理工大學共同成立了通用技術集團國測時柵科技有限公司,標志著納米時柵成果正式開啟轉化應用、服務市場用戶的新階段。目前,納米時柵技術已廣泛應用于數控機床、芯片制造、計量檢測等領域,正在逐步填補國內高端精密位移測量領域空白,成為國內高端裝備企業發展道路中的堅強后盾。

人的一根頭發直徑約為0.08mm,而一把細入毫芒的微型精密刀具的直徑可以達到0.01mm。這種極小徑銑刀已經被我國微型精密刀具行業的領軍企業制作出來,這背后的靠的是創新和匠心。

中國五礦所屬中鎢高新金洲公司技術中心0.01mm極小徑銑刀開發項目負責人厲學廣說,2021年初,承擔國之大器生產的一家企業,向金洲公司緊急求援0.01至0.04mm微銑,當時團隊還不具備這種能力,只能看在眼里,急在心頭。“我們為此加快了研發節奏,先后經歷數十個方案,無數次實驗,相繼突破刃徑小易折斷、結構難磨削、精度難控制等瓶頸,在2021年國慶前夕,終于生產出我國第一支0.01mm極小徑銑刀,與之前研發的0.01mm極小徑鉆頭,形成‘雙劍合璧’之勢。”

“毫厘之功”見匠心。這種極小徑銑刀,僅為頭發絲的八分之一,肉眼幾乎看不到,在電子信息、汽車制造、光學儀器、生物工程、航空航天等領域大有作為。極小徑單刃銑刀看似尋常,卻內有乾坤,形態復雜。它需要在直徑0.01mm的硬質合金圓柱體上,磨削出端齒后角、側隙角、螺旋槽等6個部分,結構設計和加工難度,不言而喻。

一支微銑刀,釋放大潛能;一根小鉆頭,串起大產業。如今,國產極小徑銑刀和鉆頭以纖細之軀,游刃有余地對模具鋼、不銹鋼、銅、鋁、樹脂類軟材料進行加工切削,被譽為“最精致的工業牙齒”,助推中國制造從大到強、從制造到創造的大步邁進。

細微處,見廣大。從無到有、從小到大,每一步腳印,都在書寫、見證著一次次偉大的跨越。無數的中國科研工作者和中國企業在方寸之間鉆研、琢磨,淬煉著中國制造的含金量。

大國基建上演“乾坤挪移”

一日行千里,天塹變通途。震撼世界的基建奇跡背后,有一群相信奇跡和創造奇跡的人。

2019年9月,為了給福廈高鐵騰出建設地塊,廈門后溪長途汽車站上演了一次“最牛搬家”。該汽車站主站房以長162米、寬33.6米、重達3萬噸、平移距離288.24米,創造了全球平移面積最大、荷載最重、距離最遠的單體建筑弧形旋轉平移世界紀錄,刷新了吉尼斯世界紀錄。

本次平移旋轉弧度達到90度,移動位置最長達到288米,屬業界首次。項目首次采用“交替步履式頂推平移”這一建筑平移領域技術,給車站的129個平移受力點,安上532個步履走行器,使用“建筑信息化模型整合平臺”,對走行器模型與結構模型在計算機中進行仿真模擬,對走行器受力情況、方向、高程和精確位移調整機制進行數字化模擬推演和計算,節約了金屬材料18.71噸。

“平移之準”令人贊嘆,這是怎樣實現的?“其原理就是通過在建筑物底部安裝步履走行器,使建筑避免了軌道卡滯、不均勻沉降等問題,進而不受角度限制自行調整方向,實現多角度、精準交替向前行走,就像建筑長出了‘腳’一樣,讓建筑沿著軌道一寸寸‘走’到新址。”中建集團的工程師陳蕃鴻說,通過精準控制每只“鞋”、自動調整旋轉時的不同位置和位移量,將誤差控制在2毫米以內,確保汽車站始終處在彈性變化的范圍內,從而讓它既能“跑得快”,又能“不摔跤”,最終提前2天完成旋轉平移。這次“乾坤挪移”,在節省建設投資的同時還避免了因拆除重建而產生的大量建筑垃圾、粉塵及噪聲等污染,為國家構建資源節約型社會添寫了一筆生動注腳。

從移植一棵樹苗,到讓建筑在大地上行走,中國建造以科技創新引領行業變革發展,描繪著時代之潮、發展之潮、追夢之潮。中國建設者以最可靠的雙手,澆筑中國新形象,以最沉穩的畫筆,勾勒大地新面貌。

世界紀錄,中國創造;中國精度,央企智造。制造業是實體經濟的中流砥柱,它不僅是強國之基,更是創造奇跡的舞臺。要挺起制造業的脊梁,作為“國家隊”的央企重任在肩。國企改革三年行動收官在即,一批央企正在加速做強做優做大,在變局中開新局,朝著建設世界一流企業的目標邁進。

中國制造的奮斗群像,定格著新時代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昂揚姿態,推動我國從制造大國向制造強國轉變。把細節做到極致,把科學家精神和工匠精神用到極致,他們用中國精度錘煉更有活力、更有創造力、更具競爭力的“中國制造”。

(責編:彭婧怡、申寧)

熱點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