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發斑白的沈永立,是一位清瘦的“85后”,他笑著說:“只要能攀上水電珠峰,頭發白了算什么呢?像我這樣的人,這里多得很。”
◇在與世界頂尖技術的賽跑中,跑著跑著,前面便沒有了對手——如今,全球80萬千瓦以上的水電機組,全部產自中國
◇滲出的水,20年前用桶接,10年前用盆接,6年前用量杯接,3年前用針筒抽。如今,已經做到滴水不漏
文|《瞭望》新聞周刊記者 謝佼
7月1日,白鶴灘至江蘇±800千伏特高壓直流輸電工程竣工投產,每年可輸送清潔電能超300億千瓦時。白鶴灘水電站裝機容量1600萬千瓦,僅次于三峽電站。
成百上千的大國工匠,在一個個基層黨支部鮮紅黨旗的帶領下,匯聚于金沙江畔,為了建設好這頂世界水電的“桂冠”,傾其心力,苦求突破。
來自四川德陽的東方電氣集團東方電機有限公司水輪機分廠黨支部(以下簡稱“水輪機分廠黨支部”),就是其中之一。這個黨支部,共有38名共產黨員,帶領著分廠120名技能骨干。他們“畫龍點睛”的裝配技能,代表著水輪機裝配領域的最高水平。
自從2018年來到白鶴灘,那些鉆研較勁、苦樂相伴的故事,每一天都在這里發生。
賽跑
高峽出平湖。白鶴灘水電站大壩于金沙江上巍然聳立,蔚為壯觀。
白鶴灘水電站,被稱為世界水電的珠穆朗瑪峰,拿下多個世界第一,裝機容量前所未有,工程難度也前所未有——最大壩高289米,比三峽大壩高出約100米,在300米級高拱壩中復雜程度為全球之最。
白鶴灘水電站的單機發電功率高達100萬千瓦,比三峽水電站單機發電功率高出30萬千瓦;單機滿負荷運行1小時可發電100萬度,能供一個普通三口之家使用近400年;全部機組投產后,每年可節約標準煤約1968萬噸,減少排放二氧化碳5160萬噸。
目前已并網發電的8臺機組中,有6臺來自東方電氣集團東方電機有限公司。這些堪稱世界之最的發電機組,猶如一顆顆動力強勁的“心臟”,不斷輸出巨大能量。
然而站在機組正上方,感受到的卻是難以置信的靜謐和穩定,豎起一枚硬幣都紋絲不動,讓人難以相信腳下正奔騰著一條巨龍。
“核心部件水輪機的轉輪精度已經達到微米級,在轉輪‘零配重’前提下實現不平衡力矩的‘零殘余’,讓轉輪在靜態下處于‘絕對穩定狀態’,而轉輪過流面近乎鏡面拋光的光潔度則讓轉輪在水流沖轉時如絲般順滑,穩定高效。”這些龐然大物的制造者之一、水輪機分廠黨支部負責人沈永立,用一連串的專業術語驕傲地描述著每個環節的精益求精——目前,水電機組綜合效率達到96%,發電機額定效率更是達到驚人的99.01%。“我們要讓每一滴水的效能,盡可能發揮到極致。”他說。
頭發斑白的沈永立,是一位清瘦的“85后”,他笑著說:“只要能攀上水電珠峰,頭發白了算什么呢?像我這樣的人,這里多得很。”
從1958年建立以來,這個黨支部不斷投入共和國水電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的艱苦創業之中。從葛洲壩、三峽、溪洛渡再到白鶴灘,單機容量從17萬千瓦、70萬千瓦再到100萬千瓦,中國水輪機制造技術和精度的每一次量級躍遷中,都有他們的身影。
在與世界頂尖技術的賽跑中,跑著跑著,前面便沒有了對手——如今,全球80萬千瓦以上的水電機組,全部產自中國。
尖兵
“我們支部的任務是制造水輪機。支部也像水輪機一樣,匯聚大家的力量,轉換為發展動力。”沈永立說,支部通過創新開展黨小組和黨員績效考評,舉辦攻關競賽,以黨建引領重大難點突破。
支部黨員崔興國,是全國人大代表,更是水輪機制造裝配領域的頂尖人才、裝配技術帶頭人。他親身經歷了中國水電跟跑、并跑、領跑的三級跳,創造出“卡普蘭式轉輪裝配操作法”等多種工藝。球閥密封,就是他的“得意之筆”。
“直徑2米多的大‘水龍頭’,承受從800米高處傾瀉而下的水沖擊力,還要做到滴水不漏,怎么辦?”崔興國說,不同于常規家用的橡膠密封水龍頭,球閥要承受如此高的壓力,必須采用金屬“硬接觸”方式進行密封。這曾是一項技術壁壘,囿于外國技術封鎖,只能自己摸索。
他帶領團隊在金屬密封領域啃下了硬骨頭——在1800米高度的水壓力下,讓相當于在指甲蓋大小的面積承受170多公斤的重力,檢測半小時內的密封質量。滲出的水,20年前用桶接,10年前用盆接,6年前用量杯接,3年前用針筒抽。如今,已經做到滴水不漏。
白鶴灘水電項目的水輪機轉輪加工工序有82個車序加工尺寸、156個鏜鉆加工尺寸、67處尺寸與形位公差要求,僅焊接重量就高達359噸。其尺寸、重量、焊接難度,都是迄今為止最高的。
黨支部動員、黨員帶頭,“轉輪焊接黨員攻關團隊”日夜不休,苦干88天。在平均氣溫超過45攝氏度的施工現場,他們在煙熏火燎中爬進跪出。弧光飛濺間,焊接品質始終高質穩定,經超聲波檢測,合格率達到100%,尺寸交檢全部達精品指標要求。
為了完成任務,鏟磨工龔宇華,帶領班組鏟磨人員“釘”在了裝配現場。飯在工地上吃,輪流上陣保證打磨作業不停歇。在一次測量中,“90后”員工劉濤因為腰肌過勞,整個人“卡住”動彈不得,稍事休息后又再次請戰……
精度為他們樹名,轉輪為他們立傳。
近三年來,水輪機分廠黨支部帶領全體黨員群眾技術攻堅,碩果累累。僅球閥制造一項,就實現平均工期縮短40%,每年創造新增產值1.2億元。該黨支部先后獲得“全國工人先鋒號”“全國機械工業優秀班組”“四川省工人先鋒號”“四川省勞模和工匠人才創新工作室”等榮譽。
傳承
談到水輪機分廠黨支部的傳承,老中青三代人都不假思索地說:廠就是家,國就是家。
這個黨支部始建于三線建設大潮。當時,“好人好馬上三線”成了有志青年的集體選擇,一批科技和產業人才初聚四川德陽。
沈永立還記得入廠第一天,師傅高湘蓉帶他熟悉廠里情況,吃遍了德陽的風味小吃。工作中,師傅掏心掏肺地傳授技術經驗。當他有了孩子,師傅又送來一車嬰兒用品。當他工作上取得進步,師傅由衷地為他感到高興,“跟自己孩子有了出息一樣”。
不久前,葛洲壩最新大機改造,黨支部請來了40多年前參與原葛洲壩大機制造的老師傅。當崔興國等人拉著徐成貴、段賢敏等老師傅的手走向大機轉輪,老人們熱淚盈眶,緊緊抱住轉輪,久久不肯松手。
“這就是傳承。前輩們將畢生的積累,毫無保留地傳給我們。不努力怎么對得起他們?”沈永立動情地說。
進入數字化時代,“紅色引擎、綠色智造、藍色力量”成為水輪機分廠黨支部的新追求。一批“80后”黨員成長為先鋒骨干,在清潔能源領域不斷突破,開展抽水蓄能機組等前沿探索。
“預計未來清潔能源的裝備需求,將是現在產能的數倍。我們必須以數字化方式提升產能,此后10~15年,我們這代人就瞄準這個干。”沈永立說,“希望退休時,我們能對得起前輩,無愧于來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