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春節(jié)剛過,“國家卓越工程師”稱號獲得者、中國東方電氣集團東方電氣風電股份有限公司首席專家賀建華,就馬不停蹄地投入我國大容量海上風電機組關鍵技術的持續(xù)優(yōu)化工作中。
“勇闖高峰”“挑戰(zhàn)前沿”,是賀建華40年追“風”逐“水”,勇攀水電、風電技術高峰的關鍵詞。他歷經三峽、溪洛渡、白鶴灘等重大水電工程,親歷首臺10兆瓦、13兆瓦、18兆瓦海上風電機組誕生;見證中國能源電力裝備從“落后”到“跟跑”,再到“領先”。
“未來,永遠有值得我們探索的未知領域。我們要腳踏實地,不斷發(fā)現問題、找尋原因、解決問題。”賀建華近日接受科技日報記者采訪時說。
“要敢于挑戰(zhàn)一流,解決別人解決不了的問題”
1996年,三峽水利樞紐工程開建。面對當時世界單機容量最大的三峽左岸700兆瓦水電機組研制難題,國內外廠家首次開展巨型水電機組大規(guī)模聯合研制。
在研制過程中,賀建華發(fā)現,“洋師傅”的水電機組轉輪振動很大,可能有重大安全事故隱患。
能否消除這種有害振動?外方遲遲拿不出解決方案,這時賀建華站出來說:“我們倒要試一試!實踐能夠證明一切。”
2001年,已擔任東方電氣集團所屬東方電機總工程師的賀建華,帶領團隊在其主持開發(fā)的東方電氣自主研制的三峽右岸水電機組上進行試驗探索,試圖解決問題。
整整3個月,他“住”在了機坑里,在機坑里每天上下攀爬,周圍是一根根測繪機組轉子線棒,賀建華在紛繁復雜的結構設備里開展大量理論計算和實地對比驗證,邊畫圖紙邊做計算,滿腦子都是電磁與振動。
最終,他厘清原理并發(fā)現了機組產生振動的原因——諧波。隨后,他帶領團隊從1020根線棒的數萬種接線組合中,巧妙地通過32根線棒的更換、接線,重新排列組合,成功消除了諧波。利用這一成果將三峽左岸的6臺進口機組進行改造后,機組振動減少近90%,廠房噪聲下降了5分貝。同時,賀建華還帶領水輪機研發(fā)團隊開展攻關,消除了困擾左岸國外機組特殊區(qū)域壓力脈動、電磁振動等方面的問題。
“東方電氣的機組啟動后,站在地面平臺上,沒有振動感。硬幣立在機組上都不倒。”賀建華說,“要敢于挑戰(zhàn)一流,解決別人解決不了的問題,才能成為一流!”
“要干就干最大的、最難的”
2018年,海上風電機組方興未艾,但國內的海上風電機組單機容量僅為5兆瓦,且以進口為主,國外一流風電整機廠商在海上風電領域已經走在前面。
這一年,賀建華提出自主研發(fā)10兆瓦海上直驅風電機組,勇闖“無人區(qū)”。“要干就干最大的、最難的!”他說。
通過跨代開發(fā),繼而實現“跟跑”“領跑”,并不是簡單的容量加倍,而是要對機組研制涉及的全產業(yè)鏈進行全面更新換代。“我是有底氣的,畢竟我們團隊在發(fā)電裝備領域已經有60年的積累沉淀,并擁有2.5兆瓦直驅風電機組自主研發(fā)成功經驗。”賀建華說。
在研制當時國內最長的90米葉片的過程中,面對連續(xù)兩支樣片“折翅”,研制團隊的“灰心”情緒開始蔓延,賀建華則用自己解決三峽機組難題時的親身經歷激勵大家。“每次遇到重大技術難關,我都會組織研發(fā)人員做兩件事,一是理思路,二是鼓干勁。”賀建華說。
最終,團隊攻克了風電電機傳統(tǒng)的軸系設計結構相關研究,并應用水電機組研發(fā)經驗,解決了10兆瓦海上風電機組電機面臨的共振風險,攻克了風機運轉時的振動和轉速相關難題。歷時2年,當時亞洲單機容量最大的10兆瓦海上風電機組橫空出世,為中國風電技術按下“加速鍵”。
在賀建華的帶領下,2023年,全新一代18兆瓦直驅海上風電機組研制成功。其葉片、發(fā)電機、變流器、變壓器等機組的關鍵部件完全實現國產化,推動了我國整個風電產業(yè)鏈的協同發(fā)展和技術進步。